环球财经 资讯 雅木成居:木文化与中国人居智慧

雅木成居:木文化与中国人居智慧

以木为本,是中华民族自文明伊始的睿智选择。根植于中国传统的木文化,处处闪耀着古圣先贤、能工巧匠的智慧。历史在时光中缓慢褪色,木文化却因智慧的包浆,在历经秦时明月、汉唐风光,至今依然光彩照人,成为可以被触摸的真实。

 

独具慧眼的仓颉,撷取自然之美创造出文字。“木”是其中的象形字。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它都像一棵树的形状,上半部分是伸展的树枝,下面是根。《说文解字》这样解释:木,冒也。冒地而生。意寓木是大地之子,万物之源。中国古代的木构建筑,就是木头与泥土的结合。

 

■中国的古建筑,木文化的代表

 

在夯实的基础上,托起生存的居所和安宁。在传统五行学说中,五种元素各代表一个方位,一种颜色,“木”代表即白的东方,也代表生生不息。中国人以木制家,吃、穿、住、用、行,无一不与“木”息息相关。善于变通、创造的中国人,一向懂得将生活与智慧相互交融,例如围棋、太极拳、吃的文化、茶文化等无不渗透着中国人的传统智慧。

 

有人说,中国有四大发明,如果中国人不发明,外国人早晚也会把它们发明出来,但是,中国人如果不发明围棋、太极武术,那么世界上大抵不会有这些东西,因为这是中国人独有的思想和智慧,体现在木文化中也处处相通。

 

中国人的智慧,离不开生活问题,始终紧扣着人生日用,散发着浓郁的烟火气息。“道在人伦日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生活中的木文化是通过木建筑、木家具、木雕艺术等木制品展现出来,一木一世界,在庞杂的木文化系统里,先来说说木结构建筑,它是我们中国人智慧的缩影。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道家思想,表述了“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在理想化的表述后面,主张倡导的是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这种思想在木结构建筑中处处得以验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条件的地区差异,派生出不同木建筑,比如:南边气候炎热而潮湿的云南山区有架空的竹楼以及叫作干阑的木建筑;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拆卸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东北与西南大森林中则有原木垒成的墙体“井干”式建筑等等。他们就地取材,利用自然中材料搭建理想的居所,这种顺天观,使人与环境达到和谐、统一。

 

■中国各具特色的地域建筑

 

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智慧就其是从自然中汲取精华,模仿生态的形式加以创造。除了游牧民族,木建筑都有一个特点,无论辉煌的宫殿庙宇,还是普通民居,如北京四合院,苏州、扬州的厅堂式、花园式,天井成为这些建筑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中国人将庭院围起来,拥有独立、私密的空间,保障合家团聚、财富安全,与外界保持了距离,自然也被人为地隔开了,但是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天地人的关系密不可分,于是,古人智慧地利用天井与天地相连。

 

扬州、苏州的木结构庭院,前面是一个大天井,后面是大厅,大厅后面两个像螃蟹眼睛一样的设计,这个风眼让穿堂风吹过,过堂是天井中间最绝妙的地方。没风的时候,由于这个构造,空气自然就流通了,这都是中国传统木建筑中,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来创造出良好居住环境,人仿佛居住在会呼吸的房子里,这与现代的空调相比,多了一分健康和自在。天井连接的,不仅是天与地,更是中国人心中的理想和哲理。

 

随着时代的发展,由于人口的增长,木结构建筑在高度上的局限性突显出来,于是木结构建筑逐渐被钢筋水泥所替代。

 

但是,与西方刚性建筑相比,木结构建筑在防震上的优越性却是无可替代的。著名的应县木塔、辽代木塔、独乐寺观音阁等都是古代重要的木结构。尤其是独乐寺观音阁,近一千年来,经过八次大地震岿然不动,底层部分的斗拱都已经压扁了,但整个形制没有变;现存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木结构古建筑群故宫,在嘉庆十八年,经历了关西大地震,整个太和殿剧烈晃动之后,又恢复了平静,宫殿没有受到损害,雍和宫柱子发生移位,但房子没有塌。这里“墙倒屋不榻”的功效,则是源自木结构的柔性连接,使整个结构充满弹性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其中榫卯、斗栱、梁架起到重要的减震作用,展示出古代工匠们在抗震设计方面的智识和匠心,体现了道家“以柔克刚”的生存智慧,“上善若水,以柔克刚”,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柔弱胜刚强,表面上的坚强刚硬并非真正的强者。

 

■饱经风霜却始终屹立的太和宫殿群

 

因此,老子说:“守弱曰强。”要想持守柔弱这种真正实质上的坚强,就要戒除表面上的刚强。这些木构宫殿,没有使用一根钉子,却具有太极“四两拨千斤”的绵力,将整体紧密地团结在一起,只有中国的木构体系才能承受这样的沧桑巨变,这种木构体系的建筑影响深远,不仅解决了人民居住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能抵御不可抗力的冲击,几千来默默地呵护、守卫着中国人。这份情感,也将大巧若拙的智慧,深植在中国人心中。

 

今天,木结构建筑已经不再成为主流,我们只能在名胜古迹、老宅深巷甚至荒远乡村一睹旧貌,回味其间蕴含的内美和智慧。而古典家具的盛行,让今人在钢筋水泥的包围中,依然可以找到顺应自然的家居生活,为自己的心灵划出一片栖息之地。

 

“茫茫溯薪火,渺渺见精神”,中国古典家具深受道家哲学的基本思想与观念的影响,形成了“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的观念。例如,古典家具很少用漆,仅以打磨擦蜡工艺,使自然的质地、色泽、纹理更加清晰、光润细腻,充分彰显木材本身的质感和自然美。虽然外表看似平凡无色,确具天然去雕饰的本真之美。

 

■中国古典家具,自然本真之美的代表

 

同时,古典家具上都留有一定的缝隙,看似粗陋却暗藏玄妙,事实上,古人早就发现了干缩湿涨的现象,若施以铁钉、胶水固定、粘合,家具很快就会变形损坏。聪明的工匠利用科学的榫卯结构,将木材巧妙地穿在一起,留出了让它自然变化的伸缩逢,在一个稳定的框架内,木头可以按照它的性质随意变化,这种虚位,相互吻合,又相互留下余地,在阴与阳的对立统一中,创造出稳定、和谐的关系,这即是“道法自然”。 

 

明式家具中,圈椅以上圆下方来表达“天圆地方”,成为“天人合一”的特殊注释,天为“乾”处于不断变化中,地为“坤”则是收敛静止的,在变化中不断进步,在静止中寻求安宁,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流取向,祖先从神秘的宇宙中觅得的启示,化无形为有形,融入朝夕相处的生活。

 

■象征中国朴素哲学思想的圈椅

 

以直线为主的官帽椅、太师椅、宝座等多是男人的用具,而圆润玲珑的绣墩、梅花凳等多为闺房之用物,仅仅从椅凳的形制上就能看出中国传统的礼仪、秩序,以圆转线条为主的中国古典家具,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圆融无碍、虚怀若谷的处事智慧…….因此,中国的木匠造房架屋,打造家具,他们的眼力、心法,都需要火候和修炼。好木匠不但要修艺,更须修心,懂得做人的道理。家具,是中国人与自然沟通中的天才创造,人们与它,一同生活、一同呼吸、生老病死,直至永恒。

 

传统智慧“移情”于木文化,是道家思想中所强调“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也是儒家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将中国人的秩序和信仰纳入其中,这种精神超越,使日常生活的趣味,从宏大的智慧、道德升华中,转为平实、细致而闲情的追求。无论入世还是出世,充满生机与兼容性的木文化,在穿越古今的接榫中必将大行其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环球财经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qcaijing.cn/news/158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返回顶部